7月16日上午,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举办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新闻发布会及“平等保护 服务创新”涉外知识产权保护“多维对话”活动,旨在一体深化知识产权检察和涉外检察法律监督职责,以检察之力全力护航副中心高质量发展。
2023年以来办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16件 文旅商品侵权多发频发
发布会现场,通州区检察院党组书记、检察长李辰通报了《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涉外知识产权检察工作情况》,院党组成员、副检察长李峥发布了中英文版《北京市通州区检察院涉外知识产权办案指引》,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主任汪玫瑰发布了中英文版《深化涉外知识产权检察服务保障副中心“两区”建设的九条举措》。
据悉,近年来,面对当前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侵犯商标权类犯罪占比较高、文旅商品侵权案件多发频发、网络化跨区域特征明显等新特征、新形势,通州区检察院坚持依法平等保护各类涉外主体的合法权益,2023年以来办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16件40人,占涉外经济犯罪案件总数的76.2%。
从案件类型来看,侵犯商标权类犯罪占比较高。涉及的罪名包括假冒注册商标罪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,2023年以来通州区检察院受理侵犯商标权类犯罪案件15件36人,占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总数的93%。
从案件领域来看,文旅商品侵权多发频发。不法分子假冒环球影城魔法袍、魔杖等文化创意产品,侵犯文旅产业主体的合法权益,2023年以来通州区检察院办理的文旅商品领域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占比61.9%。
从犯罪手段来看,网络化跨区域特征明显。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工具、技术手段等实施犯罪,“标、货、产、销”各环节均实施侵权行为,且呈现跨区域特征。如办理的梁某等26人销售假冒古驰(GUCCI)、巴宝莉(BURBERRY)等品牌服装案中,厂家购进假冒商标标识、原材料后组织生产加工,假冒服装通过批发商在网络平台开设的店铺进行分销,犯罪链条分布在广东省、河北省、北京市等多地,涉案金额共计900余万元,上述人员分别触犯假冒注册商标罪、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罪、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,被依法判处刑罚。
打造特色涉外检察文化品牌 形成涉外知识产权检察专业保护矩阵
通州区检察院打造“专业团队+特色品牌”,加强涉外知识产权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,成立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,打造“通济四方”特色涉外检察文化品牌,形成涉外知识产权检察专业保护矩阵。完善“专业审查+协同机制”,规范案件办理,形成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办案指引;建立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全部提前介入机制,引入技术辅助、专家支持等专业审查模式;细化完善“1+N”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体系,加强与市场监督管理局、运河商务区、绿色交易所等单位联动,形成涉外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创新发展的大协同格局。
通州区检察院做优“专业联络+精准问需”,建立涉外知识产权检察工作联络点,挂点联系涉外企业,积极融入国际交流平台,对接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等组织,构建常态化交流机制。
发布会后,通州区检察院还举办了“多维对话”活动,围绕加强涉外知识产权检察工作、涉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与应对、政府部门在涉外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角色与功能定位三个维度的主题,邀请了检察机关、企业及协会、政府部门等三个不同领域、不同职能的代表进行交流发言,分享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实践经验,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涉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,助力企业创新发展。
摄影/董振杰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
编辑/汪浩舟
富牛证券-168股票配资网-配资app排行-全国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